文章来源:admin 更新时间:2024-06-02
来源:《信息资源管理杂志》,2023 年第 06 期
概括
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研究设计,解释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过程中呈现的负面情绪及其对间歇性退出行为的联动效应和机制。首先,研究一访谈了15位微信用户,并对访谈数据进行内容分析。质性研究结果发现,倦怠、焦虑、嫉妒、沮丧、失望、抑郁、担忧和愤怒等不同的负面情绪均出现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中,并且这些情绪起到单独或交互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二利用300份有效问卷数据,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配置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嫉妒、倦怠以及嫉妒与倦怠并存三种配置均导致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并发挥不同程度的组合效应。 本研究丰富了负面情绪与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用户情绪的复杂性,可为服务商留住用户、用户理性使用社交网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间歇性退学;社会网络;负面情绪;混合研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介绍
社交网络逐渐渗透到个人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享受社交网络带来的便捷和满足感的同时,社交网络使用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例如93%的用户感受到社交网络对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并有意识地通过减少使用时间和频率、关闭特定功能等方式应对。再如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出现疲劳、焦虑、嫉妒等负面情绪体验和情绪唤起波动,进而产生间歇性退出行为以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间歇性退出意味着用户不再继续使用其服务而潜在的用户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能否继续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究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的内在机制。
文献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现象,以及在此过程中用户负面情绪体验的产生和影响。现有研究运用不同的理论(如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应激源-应激-结果模型和认知-情绪-行为理论)以及访谈、问卷等定量和定性方法,探讨负面情绪体验影响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的内在机制。不少研究认为,超负荷和过度使用使得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疲劳或倦怠,进而导致用户产生间歇性退出意愿或暂停使用、减少使用等行为。一些研究还发现,预期不足或上瘾行为导致社交网络用户产生后悔、内疚、沮丧等情绪,进而对间歇性退出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也有研究注意到负面比较与超负荷引发的焦虑、嫉妒、不满等情绪,并实证揭示了其导致的间歇性退出。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负面情绪体验并解释其对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揭示了不同负面情绪所起的单一作用。
然而,人类的情绪是复杂的,Beaudry等提出的情绪分类框架将情绪分为四类:成就情绪(如满意、享受)、挑战情绪(如兴奋、沉浸)、损失情绪(如愤怒、失望)和威慑情绪(如焦虑、恐惧)。社交网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如失望、焦虑),这些情绪体验可能同时起作用,引发用户的间歇性退出行为。然而,关于不同负面情绪组合对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的影响的讨论还比较有限。基于此网络情感,本研究拟探讨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体验及其组合对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的影响,致力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过程中会出现哪些负面情绪因素?第二,不同的负面情绪体验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
为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本研究拟以微信用户为研究对象开展两项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选择微信用户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扩展,微信已从原来的熟人社交平台转变为多功能的社交网络平台。一方面,用户使用微信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和享受需求;另一方面,微信在用户生活和工作中的日益渗透也使用户逐渐产生倦怠等负面情绪,并由此产生暂时关闭朋友圈、控制使用时间或降低使用频率等间歇性退出行为。在研究设计方面,研究一采用访谈研究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探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过程中浮现的负面情绪因素。 在此基础上,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一步探讨不同负面情绪因素对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退出行为的联动机制。
上一篇:情感句子-49句经典情感句子